2014年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知识点辅导:4

牛课网 考试宝典 更新时间:2024-06-30 00:15:07

为了能让更多考生考试通关,审计师考试网特在考前整理了2014年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知识点辅导的资料,希望对大家在审计师考试中有一定的帮助。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知识点七:财政政策目标

2014年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知识点辅导:4

(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由于利益原则的诱导和驱动,会使每一经济活动的主体不断地调整其对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单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引导和调节,如表现为对资金流向与流量的不断调整。财政是分配资金的,因而财政政策对资源的配置能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社会各产业部门能否协调地发展。

(2)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资源配置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而只有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忽视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益,就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者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节约投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鼓励节约投入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包括改进资金供给方式(如拨款改为贷款)、强化预算约束等措施。

(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

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一部分资源从企业、个人手上流向政府手中的过程。税收负担是否合理,就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利益。如果税收负担不合理,就会导致经济活动主体经济行为的扭曲,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

财政支出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

1.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供给。

正因为如此,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知识点八: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分类:

一种是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状况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所要调整的经济对象的反应情况进行分类。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各方面的不同的功能,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载体——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整对象的反应情况分类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即通常意义上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的理想或者预定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由于这种政策的目的是要使经济按照政府的既定目标调整和发展,而不是“被动地”任由经济自发地运动,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财政政策。

关注: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在语言或者文献的表述上都是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无人使用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一词。实际上,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机械预算平衡理论或者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就属于“消极的”或者“被动的”财政政策,它的含义是政府只是消极地或者被动地保持预算的年度平衡,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话,那也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所以我们也可以

把这种财政政策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机械预算平衡或者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早已为补偿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理论所取代,在同时注重“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前提下,对相机抉择稳定器的运用更加频繁,更加重要。

编辑推荐:

2014年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章节知识点辅导汇总 

考试宝典安装说明

宝典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您可安装客户端或在浏览器使用。

电脑版

手机版

网页版

考试宝典咨询
服务热线

TEL:029-88699698